学院动态

   

 

 

 

    2015年5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开云官方在线入口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战略论坛暨“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高层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来自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中国道路与世界的未来”和“中国道路的多学科透视”等重要议题展开跨学科对话、交流和讨论。此次高层研讨会在对“中国道路”进行权威性和前沿性解读的同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之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此次会议得到了同济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体现出中国战略论坛对于同济文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逐步形成针对关乎中国未来长期的大战略布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走的坚定而从容。与此同时,中国道路的探索也引起世界精英的关注目光,它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选择,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于发展的理解,向世界贡献了自身的经验和路径。杨贤金认为,今天的中国需要给全世界传达一个共同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决策者的决断、社会媒体的报道、文学作品的演绎,更需要知识精英的学术表达,而这也正是此次研讨会的要义所在。同济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开端,持续举办中国战略论坛,推动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各兄弟院校开展更广泛的合作,让同济大学文科的发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对与会专家的大力支持和会议承办方同济大学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他提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道路”和“学术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受益于对方。而在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术理论、中国传统思想成为了支撑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从理论上概括并提升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建立起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将是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王利民认为,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理应如同中国道路一样,是开放的和发展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的伟大历史时期,构筑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破解当代中国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国际性的视野开辟中国道路的新未来,将成为中国学者面临的时代重任,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元素。

    在会议的正式议程中,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根据组委会制定的议题发表了颇具学理性和前沿性的主旨演讲或学术评论,内容涵盖了诸如“中国道路”的内涵与外延、“中国道路”的历程与贡献以及“中国道路”的目标与途径等相关研究的基本命题。在议题“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发言者从历史溯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出发,紧密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中国道路进行了纵向梳理和横向展开,界定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和外延;在议题“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中,国际关系学者们就中国外交、大国战略、对外话语等内容,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归纳出中国道路所发挥的国际影响;在议题“中国道路与世界的未来”中,学者们分别在宏观和中观问题上探究了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塑造世界秩序等方面,中国可以遵行的战略安排,并提出了走“以中国为方法、世界为目的”的中国道路的观点;在议题“中国道路的多学科透视”中,来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对中国道路提出了各有千秋的学科观点,并进行了跨领域的讨论和争辩,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容。

    总的来说,专家学者们基于学术领域的理论需要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诉求,根据个人关注与擅长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在会议过程中进行了精彩的观点交锋和理论争鸣,给全场所有参会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此次高层研讨会的特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此次研讨会可谓“群贤毕至”。出席和参与第一届中国战略论坛的专家和学者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和专家,所提交的论文和发表的见解既联系了历史的底蕴和时代的前沿,又糅合了理论的逻辑与政策的分析;既是对相关理论的引领性解读,又能够对国家战略给予对策建议,体现出了此次会议的“高规格”。第二,此次研讨会可谓“百家争鸣”。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政治学、国际关系、哲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的权威学者共同促进对“中国道路”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依据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与研究方法,在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对“中国道路”做出了学理性的阐述,他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给予了批评和补充,体现出了此次会议的“高质量”。第三,此次研讨会可谓“集思广益”。在此次会议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中国道路”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展现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其中既有观点的汇聚,也有辩证的批判,这种理性而又充满激情的讨论氛围一直贯穿了会议的始终。在观点和见解的摩擦和交融的过程中,交流的创新性价值得以彰显,体现出了此次会议的“高收益”。

    在闭幕式上,全程参加会议讨论的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对第一届战略论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此次会议讨论过程中的热烈氛围和理论深度。江波副校长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既是对会议组织者提出了一个颇具意义的主题表示感谢——因为“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正反映出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在当前发展阶段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同时也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地感激。他指出,此次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舆论氛围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也希望在场的同济学子可以将在这次会议中的收获转化为个人未来发展的给养。最后,江波副校长表达了对于中国战略论坛未来的期待,希望它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平台,以后的讨论也可以在既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就学术表达中国道路的意义发表致辞。他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致趋势和主要成果,认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应加强批判性的反思,中国道路的现实要求学术上能够形成真正的中国学派。基于此,孙麾副总编对今后的中国学术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法和期望:其一,面对已然实质性变化的历史性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学术研究,就不能教条的依附于文本解读的方式来代替对于变革时代呈现的现实及其精神的理论研究;其二,面对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替代方案的历史诉求,面对中国道路释放的历史独创性的世界意义,必然要求中国的学术研究从话语的封闭性走向事业的开放性;其三,要站在时代和学术前沿认识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要有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并确立主体地位的角色意识;其四,世界整体化的态势不断加强,人类发展需要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中国表达”是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一届中国战略论坛暨“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高层研讨会通过高规格、多学科、全方位的学术讨论,充分地反映出学界对于“中国道路”的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也在思想的融通和交锋中为接下来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与此同时,作为同济大学文科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此次中国战略论坛也为今后的继续推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并为开创中国战略研究的新局面注入了新的能量。